Search

[在鬆的練習,與自己相遇,也與人相遇]

當初,寫到當初,這篇又會落落長了。
  • Share this:

[在鬆的練習,與自己相遇,也與人相遇]

當初,寫到當初,這篇又會落落長了。
總之就是和缽缽隨性的聊天說來玩吧,做點啥、講點什麼都好,這一講講到人家孩子都出世了,要辦的活動還藏在肚子裡,每次和缽缽一對上話又是天南地北的噢啊唉呀的說個沒完,所以活動就一翻又翻的變來變去、沒個結論,也只好先來了一個體驗課,也算是有了活動的雛型。

我很喜歡聽音樂,但是對於聲音卻常常聽不進去。
有天缽缽給我一篇文章說:「觸覺強度很強的人,聽覺可能就沒必要發展太高。」,文中大意上是指目前科學家推測聽覺和觸覺的融合,反映了在小時候這兩種感覺很可能是同源,很可能一般人稱作聽覺皮層的區域本身不能解釋聲音,而是頻率或是其他形式的訊息,無論這些訊息是來自於聲音還是振動。

雖然好朋友是頌缽大師,不過卻很抱歉的是當我在他的缽聲旁邊,我一丁點聽感都沒有,一般人聽見的療癒啊、心底浮現的畫面啊、觸及到情緒感受啊,我幾乎都沒有聽見,對我來說普遍上是一種嗡嗡作響的振動,而且很容易讓我非常非常的分心,完完全全的靜不下來,總是要花一大段時間才會進入狀況。

後來發現聽不到什麼,也不代表不適合聲音療癒或你就是個頌缽麻瓜,只是需要換個方式聽罷了。

在分享的第一個章節裡面,提到了聲音是以圓圈的方式環繞的靠近人,這是真正的聲音形式,如果覺得有畫面或方向的感覺,是因為該聲音觸及了記憶、經驗和視覺,或者是在觸覺上的共振。

如果聽到開車門的聲音,腦海裡出現了開車門的畫面,那代表你曾經看過有人開車門,然後你記得了類似的視覺畫面並連結了聲音,假如你不曾聽過相似的聲調、音色、頻率,你必然沒有畫面可以浮現,沒有東西浮現反而比較接近真正「純粹的聲音」。

如果你感覺到頌缽靠近你且約略可以感知其移動的方向時,往往是來自皮膚的體感,而不是聽覺,在聽覺上只有「大小聲」跟振幅的間距可以測定距離,但決定方向基本上是體感的關係,譬如說,從前面走來,是前側的肌肉在工作,從背後靠近時,則是在後背發生的感覺。

每一個人都擁有「自己的世界觀」,這是指一種從自我經驗中建構出來對於外在世界的觀感,是一種「觀念」和「感覺」,只要你的觀念不同、感覺不同對於同樣一個人、事件、經驗的認識就會是不一樣的。

人與人之間若不去核對自己與彼此之間的想法、感受,就算在你我的眼前發生同樣的事情依然會衍生出誤會、誤解,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就真真切切的是不相同的。當然嘛!沒有人的觀念是一模一樣的、感覺是一模一樣的,最多就是比較接近一些而已。

當你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,會不會緊張、不安?身體會不會變得緊繃?這時候,怎麼辦?

在我的活動設計裡面,走了一個途徑是「往自己走」,暫且先不去管別人覺得怎麼樣,每個人只負責好好的去核對「我自己」在「現在」的「感覺」裡面是什麼?試著「分離」或「單純化」接受訊息的方式,自然就會放鬆下來,因為建立了一個我此刻感受上清晰而有安全感的狀態。

而在轟轟的活動設計中,我領悟到的另一個途徑是「往外面走」或「往人群走」,就是接受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是什麼,而當我自己與他人在活動中此刻的感覺越接近,我就會感覺越安全、越放鬆,天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花費多少能量在適應環境、理解世界、靠近人又離開人。

兩堂體驗課若從單一堂繼續往下深入,還是不能放鬆的。
很奇怪噢!放鬆課,越上越不能放鬆。

從你越往自己走,你就越會發現,當你眼睛睜開,你與外界的落差就會越大,你與身旁的人的體驗就是不一樣的,發現這個不一樣,我們該如何定位我自己?找不到自己定位,怎麼會不緊張?

當你往外走,而且越與人靠近,你就會發現,當你要與之分離的時候,他彷彿把你的一部分也帶走了,其中越是保有自己的人,離開的時候越是乾淨俐落,絕不拖泥帶水,越是沒有自己的人,越是不舒服,這時候,我又該如何自處?怎麼能不緊繃?

你若此生只去少少的地方,而且可以只與少少的人來往,那你自然是走靠近自己的路線放鬆,越理解自己、越明白自己就會越輕鬆。

你若需要與很多人接觸,然後還想到處探索的話,那你必定要時常去體驗新的經驗,透過擴大自己的感知,熟知各種正在熟悉的過程,並在其中安在。

鬆的練習裡,是一點一點與自己靠近。
也一點又一點的與他人、與世界靠近。

從右到左:
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這是阿修
簧呼旅人 x 帶著口簧琴去旅行 這是轟轟
寶島漫缽 頌缽工作室 這是缽缽
琴床物理治療 Chinchin 這是晴晴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希望你會喜歡深層按摩,沒有一絲負擔、一絲壓力,每一手法簡潔且帶有柔和力量。 足以令人沉思半晌,像是與身體來一場心靈對話,感覺到輕風吹拂或是耳畔有小鳥輕聲啼鳴。
View all posts